关于ESG,听听大师的观点......















本页内容
台湾人民必须面对的真相
李鸿源老师专访
李鸿源老师曾经担任过台湾省政府水利处长、台北县副县长、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主委及内政部部长,行政资历非常丰富,尤其在国土规划上的专业,有目共睹。在历任职位上,都留下相当好的政绩。李老师在卸下政府工作后,回到台湾大学任土木工程系教授,著书立说,不断向政府提出建言,议题从国土规划、灾害应变、内政体检、国策建言等等,铮铮之言,无不体现其忧国忧民、孤臣孽子的心情,让人感动。
在台湾目前正面临ESG海啸的冲击,李老师也从他的专业,用这段访谈带领我们看到台湾今日真正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来听听李老师怎么说……
善用中道领导力落实永续治理
陈树老师专访
陈树老师曾经担任过财政部次长、台湾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台湾金融研训院董事长兼院长、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司治理1.0,以及CSR报告书,都是陈老师在金管会任内所推动的。陈老师目前是中华中道文化领导总会的理事长,致力于推动企业引入中道领导力,让企业能找到永续发展的根源,做出其最适选择。
ESG这个议题没有人是局外人,今天你不投入,明天你可能就出局了。而要把ESG做好,那么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企业主的真心投入。只有企业主这个「首」起心动念了,四肢才会动起来,这就是「道」。而这也正是中道领导文化的精髓。陈老师说,企业领导是公司董事会与高阶主管,对于愿景使命、理念价值与策略团队的具体展现。企业领导人若能善用「中道」来经营企业,可强化良善领导力,而达到自利与利他的结果。这正是ESG永续治理的精神。
服务业的ESG解决方案一条龙服务
许添财老师专访
许董事长针对要如何提升台湾服务业的高附加价值以及市场的竞争性,提供了具体的作法。从行政院主计处的统计可以知道,2020年服务业占台湾总体GDP约62%;就业人口数,占我国总就业人数的6成左右。虽然国际间在ESG浪潮的席卷下,台湾的上市柜公司、排放大户、与国际接轨的供应链或是需要出口至欧盟的企业,纷纷都已着手进行导入ESG的各项活动与执行,对台湾许多中小企业而言,或许此刻跟您还没有关系,但是相信愈早做好准备的企业,将有机会在这一波新的浪潮下脱颖而出。
商研院本身是一个国家级的服务业研发智库、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同时也为服务业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希望在这一波ESG的浪潮下,商研院能够为服务业开创新的蓝海,也期许商研院能够跟永续国际公司在”ESG一条龙服务“的合作上,共同携手、共创服务业的美好未来。
财经媒体眼中的ESG,你被看到了吗?
陈碧芬老师专访
陈老师从2015年就写出第一篇有关ESG主题的报导。她以财经媒体的身份,追踪跨国金融企业母公司从制高点来看ESG,并观察其对ESG的作为。
外商的金融体系已经将ESG融入他们的日常业务活动当中,不论是金融商品、贷款、存款业务等等,都涵盖了ESG的构面。并运用环境金融商品拥有的催化剂、影响力及追踪(audit)能力特性来带动台湾的企业加速转型低碳科技,朝向永续的目标前进。我们国内的金融机构,也势必风起云涌,将呈现一个不同的样貌。
我们所有企业的发展与金融机构密不可分,金融体系的改变,也一定牵动企业的改变。企业不仅需要金融服务,而且,企业在做绿色转型时,金融更可以帮助企业突破很多盲点。如果企业不赶快转变观念、跟上脚步,还停留在旧有的思维中,那么在未来的商业环境里,将会寸步难行,更别说要永续经营了。
品质、经营管理三构面与ESG
卢瑞彦老师专访
卢老师是第六届国家品质奖个人奖项的得奖人,后来也担任18届的国家品质奖评审委员。因此,对于品质的概念自然是信手捻来、侃侃而谈。
在访谈中,卢老师从人、事、物对应到情、理、法,再从情、理、法发展出文化、框架与方法,最后融入了ESG 的观念,成为一张完整的品质与经营管理三个构面的思考框架。
此外,卢老师也为大家澄清了几个疑惑,如百分之百的检验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效果?无缺点能做得到吗?一分钱一分货,是不是花钱多品质就好?有了ISO验证,是不是要再做TQM?等等问题。
以卢老师这么丰富的成就与经历,一定有许多值得传与后辈的智慧。让我们听听卢老师怎么说。
ESG下的资讯安全
张心玲老师专访
张老师最近15年都活跃在资安领域,更是国际著名资安方面的组织FIDO联盟的台湾分会主席。
张老师特别强调「资讯安全」工作就跟ESG一样是一种永续的工作,必须一路持续下去。在组织设计的初始就必须把资安的要素一并考虑进去,就好像房子在打地桩的时候,房子安全的考量就已经放进去,而不是走到最后面应用端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出问题、那个也出问题时再来补强「资安」,到那个时候都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在Internet的架构上,尽量做好自身的安全,这样我们个人、企业、社会,以及政府才能够长长久久,永续、平安。
听完张老师访谈的内容后,你一定会惊讶于以张老师文科生的背景,竟然能介入这么高阶的科技领域。
化危机为转机-企业如何借由碳管理提升永续价值及强化竞争力
鲍柏宇老师专访
鲍老师在「永续」这个话题上,不管是在台湾或是全球而言,都是难得一见的专家。他曾经担任SGS集团全球永续发展部经理,协助SGS集团推动永续管理相关的第三方查证工作超过20年经验。服务过的稽核案件,就超过两百件。
台湾的企业在面对全球低碳、碳中和,以及净零排碳的压力与挑战下该如何因应?尤其对无论是在财务、人力,以及技术面相关的资源上相对缺乏的中、小企业。鲍老师提醒台湾的中、小企业,此时此刻,更应该积极地去思考因应的对策。
鲍老师基于他几十年的实务经验上,给中小企业一个比较务实的建议,就是先盘点组织内部的相关资源,然后抓住重点,像是找出碳热点以及如何对应的碳管理重点,而非全面性的应对。鲍老师这段珍贵的建议,无疑是给目前尚找不到应对方向的中小企业一条务实的路径。
碳权是最佳的减排推动力
廖学咏老师专访
「碳权」是什么?「碳权」的概念又是怎么来的?碳权有哪些种类?其来源为何?而一个没有实质物体的空气价值(碳权)要如何被认定,以及要如何交易?目前全世界有哪些平台可以做碳交易?相信台湾很多企业都急着想知道。
廖老师是台湾少有实际操作过国际碳权买卖交易经验的专家,经过他处理的碳交易就将近2,000万吨。他指出,无论是SDGs或是ESG,政府都必须要有政策的落实、与执行的行为,减排及碳权才会产生。他对台湾政府以及企业提出的建议是:「碳权是最佳的减排推动力」,因为碳权是一种鼓励的工具,越多的碳权就代表越多的减排。
让廖老师带我们从他实际的参与与观察的角度来了解与碳权相关的重要概念与实务。
ESG的治理
何毅夫老师专访
在企业辅导界甚具名望的何老师在谈到ESG的「治理」方面,提到有好多面向都必须要清楚地揭露其做法。这些面向是:董事会、工资、所有权、伦理、反竞争、税务透明化(也就是反贪污)、防止企业及金融的不稳定。这些面向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要如何做好这些事。要做好这些事,除了强化认知外,就是要有一个系统(流程管理)。系统要与国际接轨,就是ISO9000、ISO14000。这些标准的重点流程管理,都必须被导入「治理」这个部分。
何老师强调,导入ISO系统最重要的是流程,没有流程就没有管理。ISO做得好不好,只有5 个字:说写做一致。说到的就要有纪录,没有记录等于没做;有写出来的,就是你的标准,做到了,ISO就成了。流程是基底,基底有了,ISO才能落实,ISO系统落实后,那么ESG的目标就能做好了。
区块链会计切入碳足迹追踪
陈兆伸老师专访
一直以来,会计师是做为企业守门员的角色;在经济上,也扮演经济警察的角色。这些角色都是过去社会给予会计师的公信力。而在未来,从财务报表的签证方面来看,会计师在ESG的浪潮中,在增加的第5张绿色报表上,也必然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不讳言的,过去有许多企业为了提升形象,委托公关公司来处理其CSR报告,但却没有用心去落实报告内容。然而,在ESG的浪潮压力下,企业除了第一年的CSR报告外,每年还要持续追踪其改善绩效。因此,企业已经不得不落实CSR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师要如何反应,并采用哪些策略与中小企业共同迎向未来的环境?我们来听听陈老师如何导入区块链观念,来增加财务签证的可信度与效率。
碳中和建筑与净零生活
李国冬老师专访
在2050年要达到净零排放的目标已经是全世界的共识。而在「碳中和建筑」被高度倡议的同时,台湾的建筑行业似乎不是很主动在面对这件事,甚至以为如果引进碳中和建筑,可能造成建筑时间延长、预算增加,以及干扰到许多经常性的工作流程等等。李老师认为这些可能都来自于不太了解而产生担心、排斥,甚至抗拒的心态。
李老师指出,我们都担心自己的亚健康,却不太关心我们居住的这个环境的亚健康。因此,他要呼吁大家,甚至政府,建立更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全球暖化而衍生出来的责任。共同推动「碳中和建筑」与「净零生活」的全民化。
我们一起来听李老师如何诠释「碳中和建筑」与植入「净零生活」,让我们对未来建筑的样貌以及生活的型态有一个超前部署的心态。
落实节能减碳、企业名利双收
王茂荣老师专访
台湾目前的绿电几乎98%被买走了,企业未来要如何去面对「碳中和」,王老师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就是从节约能源这个领域来做。企业把能源省下来,那么要去中和的这些碳排,或是要出去买的绿电,自然就会减少下来。与其去考虑开源,不如先从节流做起。
然而,台湾目前大部分的企业对自己能源的使用状况都不是很清楚,即使全台湾3,800多家能源大用户,也只有不到一半的用户装有能源管理资讯系统(EMS)。根据王老师的经验估计,大部分企业其实都有节能30%左右的潜力,也就是说,如果一家企业一年有一亿的能源使用量,事实上是可以节约3,000万的费用。因此,节约能源是企业投资最好的选项之一,值得去开发。因此,王老师指出,踏出节能的第一步是让资讯透明化,有数据才能管理,才能找到节能机会点。
王老师用节能优等生台达电的例子来说明,相信企业都能从王老师的分享受益。
RE100与ESG潮流下的企业竞争力
毕婉苹老师专访
全球已经有超过128个国家公开承诺在2050年要达到碳中和,身为代工大国的台湾就首当其冲。台湾产品能否顺利外销到世界各国去,做到零排放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课题。然而,台湾的电力结构80%以上来自于石化燃料,因此,台湾用的每一度电的碳排量高达509克,位列亚洲前茅。在将来计算碳足迹和碳税方面,台湾产品就会很吃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全球有超过300家大企业(如apple、Google、Amazon、Meta、台积电,规模相当于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加入RE100组织(加入的会员必须公开承诺在2050 年前达成100% 使用再生能源),其中毕老师任职的日益能源就成功地协助台湾三家企业加入该组织。
身为能源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如太阳能光电开发与建置、国际再生能源凭证销售、投资特许的售电业执照),Green For Everyone是日益的理念。毕老师说:一人一阳光电厂,我们就可以为地球降2°C。我们听听毕老师怎么说……
碳盘查制度与执行流程简介
林文华老师专访
林老师长年在节能减排上的实务经验,用很简单的语言,让我们毫不费力气就能了解了「组织型温室气体盘查」的流程与范畴,让即将要投入ESG工作的企业,从设定组织边界与报告边界、鉴别直接与间接排放源、设定基准年排放量计算与量化、建立盘查清册、拟定减量行动、将盘查文件化、报告书初稿制作、执行系统运作及纪录、内部稽查及矫正、外部查证、系统修正改善,到高阶绩效审查这些完整的盘查流程有一个系统性的概念。
此外,林老师也对「碳足迹盘查」给大家一个清楚的概念说明。当你听完林老师的18分钟说明,相信你对当前台湾最当务之急的组织温室气体盘查、碳足迹盘查,以及这两种盘查性质有什么区别,就会有一个完整的架构概念。
预防保健新生态
李嘉华老师专访
前英业达集团温世仁先生从事于利用网路科技来创造利他之事的过程,李老师一直是温先生的臂膀。李老师感叹温先生这种雄才大略的英才,因忽视了健康而壮志未酬、英年早逝。因而萌生了希望将物联网应用于预防保健上,以期为社会减少像温世仁先生这种人才殒落的憾事。
李老师从气象预报中得到了启发,将台湾科技长项,像是感测器技术,加上手机的普及、5G技术的成熟、边缘/云端运算等等环境的齐备,以及他在电子科技所学到的经验统合应用在健康预报的宏大目标上,以尽其回馈社会的责任。
李老师更呼吁企业主都能更主动重视员工的健康,也让员工对其健康更负责任、掌握自己健康的主动权。让企业能应用科技,来为其ESG中的S(Social,社会责任)加分。
知易行不难谈ESG
芮嘉航老师专访
永续是专业的,也需要不同领域的人士来合作。芮老师希望大家不要那么害怕ESG,勇敢的踩下去。现在ESG被搞得太复杂了,以至于有心要做这件事的人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
CSR的核心是利益关系人,但ESG的核心不但要保护地球、做到社会公益,还要创造出一个新的竞争力出来。这个新的竞争力,我们称之为永续竞争力,这才是做ESG的核心。所以,当你去思考透过ESG可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这时,你就不会担忧ESG的问题了。
ESG是个「善经济」的新模式,想透了之后,其实ESG是「知易行不难」!
企业如何启动ESG
曾国栋老师专访
企业要如何启动ESG? 曾老师身为年营业额7,000亿集团的永续长,现身说法,真实呈现企业面对ESG浪潮的实际情况,以及要如何做,才有可能在这个大趋势下成功地脱胎换骨,成为永续经营的典范。
曾老师提到,过去企业的CSR报告,都会强调如何做公益,但现在,企业必须思考如何做到永续经营这个更高层次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企业必须要涵盖进来考虑的面向就很广了,因此需要做改变的事项就非常的多。有了这样的考虑,才能发展出一个好的ESG政策。而这个政策要能成功,就必须从企业最高层主管思维的改变与支持开始,形成高度共识的组织才能推动。
而启动ESG对企业有多重要?我们来听听曾老师怎么说……
对于ESG应建立的认知
陈松兴、林文华老师专访
自2019年后,这个世界开始大幅度的转变。过去这两年来,除了疫情带给我们的影响外,一个巨大的变革,以不明显的方式悄悄地发生。也就是ESG,像海啸般向我们袭来。而我们却有很多产业还在睡梦中,不知道事态的严重性。陈松兴教授以及林文华(CoCo)老师常常出现在研讨会、媒体上阐述他们看到的未来,并忧心忡忡地给政府及产业界如何因应ESG海啸许多相当珍贵的建言。我们就来听听他们怎么说……